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AI summary
背景
世界上有两种ppt,一种是左边的,一种是右边的。

学生时期总会注意到有些老师的ppt做得都很差劲,包括但不限于排版不统一、配色刺眼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和研究,无暇分散大量精力去做一个精美的ppt。况且术业有专攻,大多数教师都深耕本专业,并未受过专业的美学训练。因此才有了这么多看似粗制滥造的ppt,这与教学水平无关,但是ppt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,值得被认真对待。
很多ppt都包含了教师费心整理出来的知识和笔记,它们应该被更清晰地呈现,学生在看的时候也应该更舒服。但这并不代表ppt要多华丽,恰恰相反,真正优秀的ppt应该以简为美,易于制作,并且能将内容清晰准确地呈现给读者。所以本文将讨论如何设计出一个简洁的,让读者看着舒服的教学ppt。
设计原则
制作教学ppt应该以简为美(less is more),这么做是最省力且有效的。要做到这一点,只有三个原则需要遵循:对比、对齐和简洁。
对比
对比是要遵循的第一个原则,意思是要有两个元素之间要有大的反差,反差才能带来强调,但其中也包含了多个含义:
第一个是字号的对比。在两个不同层级的文字间,应该加强这种对比。字号大小一般设置双倍会不容易犯错,比如,正文的字号是18px,标题就要放大到36px,而且还要加粗,增强对比。
第二个是颜色的对比。在需要强调的关键字上,可以运用这种对比。应该选择明亮的,但不是最大饱和度的颜色,比如,如果要用红色作为强调色,就不能选(255,0,0)的红,应该选稍微暗一点(192,0,0),否则太过刺眼。另外,这样的对比同样体现在内容与背景,内容与背景的颜色也应该具备高对比度,这能能使读者快速辨认出主体。

对齐
对齐的含义其实就是统一,如果说对比是制造反差性让元素看起来有突出强调的效果,那对齐就是制造相似性让元素看起来统一协调,其中包括以下几点:
元素位置的对齐。如果页面中有多个板块,可以把他们对齐到一根轴线上,并遵循从上到下、从左到右到阅读顺序,而不是杂乱散落在四处。

如果有图片需要展示,可以将文字的上下边界与图片上下边界对齐,这也是一种对齐。遇到一个页面需要展示2-3个内容(或者是一段文字加一张图片)时,将这些内容平均占页面的一部分,并且对齐边界线,这样会给人视觉上的平衡,看起来也更自然。

字体、颜色的统一。为了避免分散读者注意力,同一个页面用的字体和颜色越少越好,非必要不能超过两种(一种作为普通表达,一种作为强调点缀),而且应该避免选择相近的字体和颜色,比如微软雅黑light和黑体。

整体风格的统一。同样也是为了协调,整套ppt应该只有一个常用字体(通常中文用微软雅黑,英文用Arial),一个常用色系,通常在制作之前就应该先确定下来。
简洁
教学ppt只是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,它不应该取代你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。所以为了减少干扰,非必要放上去的东西就不放。除了元素要精简,文字也应该精简,非必要情况下不应该放一大段话,应该把关键词提取出来统一做展示。此外,动画和切页效果也需要精简,最好不要设置复杂的动画,就算要设置也应该要有理由。总之,页面上所有的内容和动画,都需要有必要的理由才行。

One more thing
还有一件事就是细节的处理。
首先在颜色的选择上,白底黑字或者黑底白字是最不容易出错的组合,但是自然界中其实没有纯黑(#FFFFFF)或者纯白(#000000)的东西,人在看久了纯黑纯白的背景或字会觉得刺眼,所以在设置背景颜色时,可以选择偏中性灰一点的黑或白,不会影响对比,但能极大提升观感上的自然度。点缀色也一样,不能设置的太饱和,适当地降低饱和度并设置圆角,会更有亲和力。
其次是字号的设置。字号不是越大越好,大量大字会给人压迫感,有时候小字更能带来强调的效果,试想在一片空白中间有一行小字,读者在读它的时候会更慢,因为视线被聚焦在中心,印象也会更深刻。一般来说正文在18px-24px为宜,具体应该参考实地环境,确保最远的读者也能顺利阅读。另外行间距也不能太紧。
最后是留白。内容在排版时要留出上下左右的边距,也不要让一个页面的每个角落都塞满内容,适当的留白会让页面更具有“透气感”。

结论
综上所述,设计简洁且有效的教学PPT需遵循对比、对齐和简洁这三个原则。通过适当的对比,可以突出重点内容;通过对齐,可以实现页面的统一与协调;通过简洁,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干扰,让PPT更好地辅助教学过程。此外,细节的处理也是不可忽视的,合理选择颜色、字号和制造留白可以大大提升PPT的观感。希望这些原则和建议能帮助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,制作出更具视觉吸引力和教学效果的PPT。
- 作者:Hao
- 链接:https://www.haobook.one//article/art-8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